妈祖什么时候有名的——湄洲岛行摄之三

2024-08-30
新闻来源: 北京妈祖仁爱慈善基金会
查看次数:1042

文及视频/雪虹
图/于芳

从民女到“神女

相信许多参观完或拜谒毕妈祖祖庙的人大都跟我一样,有两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真实的妈祖什么样?她又是怎样从人变成神的?

于是,开始从最基础的个人信息查起。我看到的几乎所有介绍妈祖的资料,对妈祖的介绍都少不了这几个关键词: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农历3月23日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
除此之外的信息就五花八门了。就连另一个最基本的信息,妈祖是怎么去世的,也至少有两种说法。
一为“遇难说”: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妈祖在出海时遭遇风暴(或救助遇险渔船),不幸遇难。
二是“升天说”: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于是,妈祖在重阳节这一天上到湄峰最高处,羽化升天而去。

妈祖的原名“林默”,我也没有找到出处。网上搜出来较为可信的“史料”,至少在明代以前的相关文献中,都仅仅以“林氏”“林夫人”等称之。
宋代文人洪迈(1123-1202年)在其晚年所著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中说:“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
元代古籍中,第一次出现了妈祖在世年限的记载。元代程端学在《灵慈庙记》中说:"神姓林氏,兴化都巡君之季女……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邑人祠立。”
相比之下,明代学者张燮的《东西洋考》记载的内容要多一些:“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母王氏。妃生于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有异能、通悟秘法,预谈休咎无不奇中。”

与现在“妈祖出生于960年农历3月23日,去世于987年农历9月9日”说法相同的记载,则来源于清代成书的《天妃显圣录》。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距离妈祖生活的年代,已有七八百年了。

为了弄清妈祖“姓林名默”究竟来源于何处,我让北京妈祖基金会的小周帮忙咨询相关专家。小周问了一大圈,终于有了答案:记载妈祖名字“林默”的最早书籍是明末编撰、清初刊印的《天妃显圣录·天妃诞降本传》:“自始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命名曰‘默’。”
由此,我又查了一下《天妃显圣录》是本什么书。台湾妈祖文化研究协会理事长蔡相煇在一档“妈祖大学堂”的视频栏目里,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成书经过。《天妃显圣录》是第一本系统、全方位收录各朝代妈祖传说的书,包括生前、身后事迹、神话及历朝皇帝诰封等内容。后世对妈祖信仰的认知,大都是从《天妃显圣录》得来,包括“林默”这个名字。

《天妃显圣录》的实际编撰者,是朝廷礼部尚书、莆田九牧林氏家族的林尧俞。在他的笔下,妈祖有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姓名,也进了“莆田九牧林氏”的族谱……
林尧俞亲自为此书作序后,交给湄洲妈祖庙的住持僧照乘刻印出版。由于种种原因,40多年后,这本书在康熙十年(1671年)才得以重新编辑刻印。
用蔡相煇先生的话来说,僧照乘对林尧俞“私自”把妈祖纳入九牧林家谱内“是有想法的”,为防止后人“如此照搬”,僧照乘分别在湄洲妈祖庙的岩石上和一根石柱上刻下了“升天古跡”和“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的字迹,同时刻下了有自己名字的落款。以确保自己所在的湄洲妈祖庙地位和妈祖故里不被后人再次“篡改”(现在还真有另一地方自称“妈祖诞生地”)

自《天妃显圣录》问世,妈祖不仅有了名字,也有了超出一般人的“神性”,名气大增。各种显灵或应验故事便流传开来——
林默从小异于常人,聪明好学,识天文,懂医理,治病救人,扶危济困,善良勇敢,熟习水性,经常救助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不仅能乘席渡海,还会卜测吉凶,“预知休咎事”——没有神性,求之不灵,民众凭什么要信你?拜你?
尽管妈祖的“身世”存疑,但并不影响普通民众尤其是与航海有关的民众对其自发产生的依赖与信仰。面对大自然的无情,海上风暴的威胁,人们(尤其是从事捕鱼航海的人)从心理上迫切需要一位能够保佑他们逢凶化吉,平安归来的神灵,妈祖适时填补了这个精神空缺。

然而,仅限于民间信仰还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一些做海洋贸易的商贾大户,便想方设法让妈祖得到“皇帝赐封”,从而获得官方的认可(宋代,不被官方认可的庙祀称为淫祀,禁止官员朝拜)。宋宣和五年(1123年),这个目的终于达到了,但第一座被朝廷赐封的妈祖庙,不在湄洲岛,而是几百里外“郡城东宁海”的圣墩祠。宋徽宗赐圣墩祠以“顺济”庙额,“圣墩祖庙”由此诞生。

从圣墩祠到文峰宫

查阅资料,最早记载妈祖事迹的是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郡城东宁海之旁,山川环秀,为一方胜景,而圣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严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1086年),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枯木)。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

这段文字记载了“林氏”在离湄洲屿几百里之外的宁海“圣墩祠”显灵,托梦让人“宜馆我于墩上”的故事。虽然妈祖去世后,乡亲为其在湄洲屿立庙,但其显灵却是在数百里之外的宁海圣墩祠。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接着记载——

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宣和壬寅岁(1122年)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

这段文字记载了妈祖在海上护庇了信奉朝拜她的人,告知朝廷后,皇上为圣墩祠题写“顺济”庙额之事。
故事是这样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三月,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雇用福建商船,宁江的船只被征集参加。随行者李振和乡亲们非常信仰妈祖,这次出海途中,船遇风险,路允迪号天求救,忽见一女神舞于桅竿上,即风平浪息。此次风暴八舟溺七,只有路允迪所乘之船安然以济,李振说这是圣墩祠湄洲神女显灵的缘故。
当年八月底,因妈祖护使有功,给事中路允迪还奏于朝廷,宋徽宗封赐圣墩祠“顺济”庙额,这是妈祖宫庙历史上第一次御赐,是妈祖从民间俗神走向官定航海保护神的一个里程碑,对之后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神女生于湄州,至显灵迹,实自此墩始;其后赐额载诸祀典,亦自此墩始”。
此后,史书上记载的大都是各种妈祖有求必应的显灵事件,加之各朝各代皇帝的多次褒封(据说有36次之多),妈祖的声名更加远播海内外,其身份和“神坛”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由起初的“灵惠夫人”一跃成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

距妈祖首次被褒封近百年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宰相陈俊卿之子陈宓感恩于妈祖显灵救众民于瘟疫,在兴化渡口献地建庙,名为白湖顺济庙。该庙随即成为朝廷褒封、御祭和官员致祭的唯一场所。陈宓在其《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中自谓:“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
据统计,在妈祖36次被褒封记录中,有14次与白湖顺济庙有关,足见其地位显赫。而宁海的“圣墩祖庙”却渐趋衰微,至今无存。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为便于官员朝拜妈祖,兴化地方官将白湖顺济庙迁入城内,因新庙面向凤凰山文峰,遂命名为“文峰宫”。

文峰宫的传世之宝

2024年5月15日上午,我和于芳在妈祖基金会小周的陪同下,来到文峰宫拜访了文峰宫管委会主任陈鹭玲女士。陈鹭玲在文峰宫服务了近30年,对文峰宫的历史了如指掌,对宫内供奉的两尊宋元年代的妈祖木雕像和存有的几件珍贵文物(元代石柱和清代碑刻)如数家珍。

文峰宫管委会主任陈鹭玲

五十年代初,文峰宫主殿和山门被改建为百货商场,文物流失到民间。1992年,莆田市区旧城改造,文峰宫百货商场拆除变为路面。1993年,文峰宫修复后重新向市民开放, “三代祠”和“梳妆楼”也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文峰宫妈祖信众积极寻找归还旧有文物,宋代木雕妈祖像、清代妈祖銮驾底座、金锈龙袍、银圭、手抄妈祖“真经”等文物相继回归文峰宫。

我们问,文峰宫与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是什么关系?陈主任介绍说,文峰宫是“官拜妈祖庙”。凡是前往湄洲祖庙瞻拜祭祀妈祖,或海内外妈祖回娘家,一定要先在文峰宫祭祀或驻驾,再从文峰宫起驾往湄洲岛妈祖祖庙,以示正式和隆重。

我们看到,在殿宇中的一个玻璃护罩里,端坐着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妈祖木雕像,像高72厘米,头梳高髻,质朴安详。其形象与我们在妈祖祖庙看到的雍容华贵的相貌大为不同。我们请教陈主任,妈祖梳的是不是“帆船头”?陈主任一口否定,说那都是瞎编的,宋朝哪有什么“帆船头”!

南宋妈祖木雕像

文峰宫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不仅供奉妈祖,还供奉妈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亦称“妈祖三代祠”。

文峰宫三代祠

在文峰宫一进门的右侧门后,有两块碑刻,一个是清嘉庆八年的(1803年)《敕封天后圣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另一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天后宫三代祠碑记》。

文峰宫第三个特点是有一座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修建的“梳妆楼”。陈主任引领我们来到二楼参观。二楼也有一座黑脸妈祖木雕像,是元代雕刻的软身像,肩膀胳膊手腕的关节都可以动。陈主任一边为我们演示,一边让我们去跟雕像握握手。这真是太幸运了!我们握着妈祖的手,陈主任在一旁向妈祖介绍着我们叫什么,是从哪里来的。

妈祖木雕软身像(元代)

除了元代的软身木雕像,二楼还有一间妈祖的“闺房”,闺房里有案桌,有梳妆台,有洗漱架,还有一张绣床。陈主任打开紧闭的床帘,床上整齐地放着一床被子,床凳上还放着三双绣鞋。屋内的摆设极具生活气息,似乎主人每天都在这里起居梳妆。

仰头抬望,正中的房梁上清晰可见“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的字样。

短短一天半的时间,我们从对妈祖一知半解到比较全面的了解,收获颇大。为了写作这个系列,我又从网上查阅了众多资料,观看了一些有关妈祖信仰的视频,深深感到,妈祖这个不满28岁的年轻女性,从人到神的演变史,反映了国人和海外华人对扶危救困品德的颂扬褒奖,对平安人生的极致追求;及至当代,妈祖又被赋予了“两岸使者”“和平女神”的称号,其形象日益丰满,其精神内涵日益丰富,其信众已遍及世界各地。

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宫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从左至右:作者、陈鹭玲、于芳、周丽芳

人们信仰妈祖,信仰的其实是“立德、行善、大爱”的崇高品德,这不仅仅是妈祖文化的本质,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短视频:访文峰宫陈鹭玲主任↓↓↓

扩展阅读

风光旖旎的人文圣地——湄洲岛行摄之一

拜谒妈祖祖庙——湄洲岛行摄之二